没钱,照样做公益

浏览量: 人气:3作者:四川省众扶慈善基金会

没钱,照样做公益

     

      “我喜欢他们,经常想念他们,我盼着他们来。我看不到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,他们来了,我不再想家。后来老师告诉我,他们叫志愿者。”这首稚嫩的小诗出自一个听障儿童之手,诗里的“他们”是90后的郭咏领导的北京公益领袖。

      郭咏是临汾市的农家孩子,父母早亡,和奶奶相依为命,在邻里乡亲的帮助下郭咏得以走进学校读书。善良的奶奶常常教导他,受人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勤奋好学的他,渴望有朝一日用知识改变命运,回报乡亲。

      4年前,郭咏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。刚刚跨进校门,看到有社团在招志愿者做公益活动,郭咏兴冲冲地挤上前去报名,却被告知,想要当志愿者,得先捐50元钱。然而,这对他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彼时,最亲的奶奶因病去世,他上大学的学费靠的是助学贷款,仅有的一点生活费是自己打工赚来的。“没钱,不好意思,你不能加入。”郭咏的一腔热情被拒绝,愤然离开。

      难道没有钱就不能做公益吗?郭咏在校园安顿下来后,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。他想起奶奶的话,与人为善,就是在帮助别人。“虽然咱没钱,但咱还有力气!”如果能把好多和他一样有爱心的人聚拢在一起,无疑是一份巨大的力量。郭咏开始上网搜索公益活动,查找弱势群体,他决定向孤寡老人、身心障碍儿童等提供无偿服务,号召几个要好的同学创办了“北京公益联盟”。这是北京市第一个由大学生创办的民间公益组织,也就是“零捐款”公益。

      2008年的9月6日,是郭咏最难忘的一天。一大早,郭咏就起床了,一个人从学校坐上公交车,前往海淀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。郭咏给孩子们带来了图画书和玩具,尽管郭咏努力地亲近他们,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,但孩子们却视而不见,像看着怪物一样远远地躲着他。这种孤僻冷漠的表情,一下子刺痛了郭咏。一时间仿佛时光倒流,郭咏看到了曾经那个无助的自己。郭咏回到学校宿舍后,辗转难眠。第二天一早,郭咏坐上公交车,直奔聋儿康复中心,他敲响了中心负责人全贵云的门。他告诉全院长,他要号召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些聋儿,让他们像自己一样,打开心门,找回自信和微笑。

       就这样,郭咏把康复中心当成了第二个家,不管盛夏还是严冬,每到周末,他都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。渐渐地,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,他和孩子们做游戏,教他们识字读书。每当孩子们学会读一个字,一个发自内心的笑脸,都让郭咏由衷地欣慰。4年来,郭咏和他的团队从没有让爱间断。他们还关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15个省市的听障儿童,受益人数达20000余人,同时在农村普及聋儿康复知识,让每一个听障儿童都能走出无声的世界。

      2009年10月,郭咏用自己的电话开通了国内首个身心障碍求助热线,并提出“无障碍进社会”,为身心障碍人士提供出行、心理、法律、信息、医疗等无偿服务。第一个打进电话的是一位中年妇女,她委托郭咏帮助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去买一本书。老人拿到书后,感慨万分地说:“我坐轮椅大半辈子了,从没有出过远门,真想去看看故宫、长城。”为了圆老人和众多残障人士的梦,郭咏曾先后4次自费去故宫“踩点”,描绘出了轮椅路线,两次登上长城,考察路线。一切就绪后,33名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在郭咏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,来到了故宫参观。门票和午餐都是郭咏一个人承担的,他始终拒绝别人资助自己。4个月后,郭咏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用自己的双手,又将40名坐轮椅的残疾人一步一步地抬上了长城。

       经过4年的努力,目前“零捐款”的成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全国近15万志愿者,并和全国4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。郭咏说:“公益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,公益不是有钱人的特权,只要我们有一双手和一颗爱心,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公益。我就是想告诉大家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和一颗感恩的心,去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一些帮助,让他们相信这世界充满爱,让更多人不因自己的贫穷而远离公益。”

文章来源:乐读网